欢迎光临敦煌户外旅行网


旅游导航

当前位置: 主页 > 敦煌景点 > 莫高窟

莫高窟

2024-06-10 18:03:31   作者: 新沙州旅行社  来源: 新沙州旅行社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岩质为酒泉系砾石岩层,由积沙与卵石沉淀粘结而成,沙层疏松,不适于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绘为主。

晋时曾称“仙岩寺”,十六国前秦时正式名为“莫高窟”,隋末唐初曾称“崇教寺”,元代称“皇庆寺”,清末又称“雷音寺”,但都是在某一短时期内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称整个莫高窟。莫高窟的始建年代,据第156窟前室北壁上的晚唐墨书《莫高窟记》,莫高窟始建于西晋末年;又据P.2691《沙州地志》,洞窟始建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再据敦煌研究院藏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始凿第一窟。目前三说并存,但通常多依前秦建元二年说。前秦之后,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11个时代,历时千年,在武周(初唐)时已有“窟室千余”。

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492窟,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区。莫高窟的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其余则是多达二百五十余个空窟。现编号的492个洞窟共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构窟檐五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武周证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在古代,莫高窟南区主要是佛徒传播佛教义理和礼拜的处所,也有少量洞窟(如河西都僧统洪辩的第17窟)是著名高僧生前的禅房和死后存放骨灰的瘗窟。而在北区的二百余个徒壁、无画塑的洞窟,则多为画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禅的禅窟,少数是佛徒埋葬尸骨的瘗窟。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也有一些异型窟,如南北两壁开二至四个禅窟的覆斗顶窟,横宽20米左右的涅槃像窟、七佛并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岩顶的大佛窟等。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罗汉像及高僧像等。壁画题材有表现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梵天、罗汉等等的单身画像(即尊像画);有叙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到成长、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传记性的佛传故事画;有表现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画;有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画;有以汉族传统神话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话的故事画;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为题材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灵异事迹和圣迹的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有以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佛教经变画。这些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主要部分。有以一佛二菩萨表现的简单画幅,也有包括众多人物、飞天水鸟、重阁高楼、亭台水榭的巨制;有包括造窟主及其家族眷属画像以及供养者出行图的供养画像;还有包括石窟藻井、壁画边饰,画像、塑像衣饰的装饰纹样的图案画。这些文物遗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艺术的高度水平和有关时代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莫高窟成为明朝域外之地,洞窟已无凿建。清康、乾之世经营新疆,莫高窟再次为有识之士重视,并辑旅途笔记刊布介绍。道光年间的“花门之变”,白彦虎率部逃奔沙俄,途经敦煌,对洞窟颇有破坏。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说二十五年)莫高窟第16窟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洞内密藏近千年的绢纸书画文献出土,随之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闻风而至,藏经洞内大批遗书和文物被洗掠,石窟壁画也遭劫掠。

1921年沙俄白军数百人窜入敦煌,扎营莫高,在窟内烧炕做饭,壁画被火燎烟熏,刀刻涂画,多有损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敦煌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藏经洞出土的文书文物资料和莫高窟艺术。于是,莫高窟再次闻名于世。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有专职人员的管理和壁画临摹。1951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对危岩进行加固,壁画、塑像的病害始得科学保护和治理。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同日、美等国合作,加强了石窟、壁画、塑像病害的科研和防治工作,并初见成效。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体会议批准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石窟从建筑形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禅窟。是僧人们用以坐禅修行的洞窟。分两类,一类为单式禅窟,主要分布在莫高窟北区,现存73个,窟室较小,窟内有禅床。一类为多室禅窟,中央有一个较大的主室,在主室周围开凿较小的禅室,僧人们在这些仅能容身的小禅室中修行。这种形式源于印度的毗诃罗窟,开凿时代较早,主要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出现,以北凉第268窟、西魏第285窟为代表。

二、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塔庙窟),即在洞窟中央建一座佛塔,信众们进入石窟后,围绕佛塔右旋礼拜。敦煌的塔庙窟与印度稍有不同,平面为长方形,在洞窟的后部有一个方形的柱子,直通窟顶,称为塔柱,这是仿照佛塔的形式所建,在方形的塔柱上四面都开有佛龛,龛中各有佛像。中心柱窟的窟顶后半部是平顶,前半部为人字披顶。所谓人字披是指中国传统建筑中人字形屋顶的形式。

三、殿堂窟。是敦煌石窟中为数最多的洞窟,通常平面为方形,在洞窟正壁开一大龛。这种洞窟的空间较大,如殿堂一样,所以被称为殿堂窟,因窟顶为覆斗形顶,也叫覆斗顶窟。覆斗形顶来源于中国古代斗帐的形式,显然是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产物。晚唐五代以后的殿堂窟往往正面不开龛,而在窟中央设中心佛坛,在坛上塑像,佛像背后有背屏达于窟顶。

四、大像窟。窟内塑巨型佛像,窟前还有相应的殿堂建筑,主要有第96窟(北大像)和第130窟(南大像)。

五、涅槃窟。窟中塑大型涅槃像,窟形也适应佛像而设,主要有第148窟、158窟。

六、僧房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北区。现存50个,是古代僧人们起居生活的地方。洞窟较宽敞明亮,窟中有灶、炕等生活设施。

敦煌的壁画题材主要有七类:

一、佛像画。绘画对象包括佛与弟子、菩萨、天王等,他们是被崇拜的对象,在洞窟中总是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除了单独的佛像外,还有千佛和说法图。说法图就是描绘佛说法的场面,把佛陀、菩萨、弟子等形象都组合在一起,通常画出一组3身或5身的佛像,中央为佛陀,两侧为佛弟子、菩萨等。

二、以中国传统神话为题材,表现东王公、西王母及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伏羲、女娲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之神,东王公和西王母是传说中的神仙,莫高窟第249窟、305窟等窟就有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第285窟画有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其周围还有羽人、飞仙、开明、文鳐等神兽。这些形象在佛教石窟中出现,说明佛教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说明了来自中原的新型的佛教艺术开始影响到了莫高窟。

三、佛经故事画。包括三种:

1、佛传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生平故事。

2、本生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

3、姻缘故事。讲述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

四、经变画。就是概括地表现一部佛经的主要内容,情节较多、规模较大的画。它不像佛经故事画那样单纯地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综合地表现佛经所记的场面。经变画是唐代以后敦煌壁画的主要题材,也是中国式的佛教艺术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和中国人的审美观。敦煌壁画中流行的经变画主要有:涅槃经变、维摩诘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等。

五、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历史、传说的故事内容。自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来,有关中外高僧的神异传说广为流传,并在壁画中有较多反映,为研究佛教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佛教史迹画内容十分丰富,较有名的有张骞出使西域、刘萨诃瑞像、五台山图等。

六、供养人画像。出资修建洞窟的人被称为供养人。供养人画像不仅反映了洞窟修建时代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是研究那个时代人物、民族、服饰以及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七、装饰图案画。即在洞窟的顶部、龛沿周围、四壁交接处等绘制图案,使洞窟变得华丽。各时代的装饰图案反映了不同风格的装饰艺术。




热门景点